在陶瓷生产过程中,陶瓷辊棒作为关键部件,其表面时常会形成棒钉,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辊棒的运转平稳性,还可能对产品的烧成质量造成严重影响。那么,辊棒表面棒钉的形成究竟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呢?
1.面釉的破碎物
在陶瓷产品的生产过程中,面釉的破碎物可能会跌落到陶瓷辊棒上,并在高温下熔融流动,最终粘结在辊棒上形成棒钉。这些棒钉不仅难以清除,还会对辊棒的表面质量造成损害。
2.施釉线的输送带设计
如果输送带没有配备洗釉泥装置,釉料可能会沾染到施釉过程中的砖底,形成砖底釉痕或釉泥。这些釉痕或釉泥在窑炉内高温作用下,同样会粘结在辊棒上形成棒钉。
3.压机出来的砖坯底部边泥
这些边泥可能会带入窑炉并跌落到辊棒上面,经过高温烧结后形成坚硬的棒钉。这些棒钉不仅影响辊棒的运转平稳性,还可能对窑炉的烧成气氛造成不良影响。
4.窑内高温气体中的粉尘
长期以来,这些粉尘会不断污染陶瓷辊棒表面,逐渐形成厚厚的棒钉层。这些棒钉层不仅降低了辊棒的传热性能,还可能对窑炉的整体性能造成长期影响。
陶瓷辊棒表面棒钉的形成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。通过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,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棒钉的形成,对于提高陶瓷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。